气虚血瘀,血溢脉外(老年性紫癜)案

发表时间:2024-01-16 10:08

姓名:陈某            性别:男                年龄: 62   

初诊时间:2019.8.20                              节气:夏至

主诉:双上肢反复瘀斑瘀点3

现病史:3月前患者双上肢无明显诱因出现暗红色瘀斑瘀点,无痒痛感,未予重视,后瘀斑变大,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来就诊。现症见:精神一般,饮食一般,睡眠一般,小便黄,大便一般,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数。专科查体:双上肢散在大小不一瘀斑瘀点,颜色暗红色,边界清楚,瘀斑压之不褪色,无关节痛。

西医诊断:老年性紫癜

中医诊断:紫癜

证型:气虚血瘀,血溢脉外

治则:益气养血活血,滋阴凉血

方药:生地黄15g      玄参15g     熟地黄15g     黄精15g

      阿胶9g         麦冬15g     当归9g        山萸肉15g

      白芍15g        甘草10g     丹参10g       太子参15g

      黄芪15g        白术15g

9剂,日一剂,水冲,分两次,早晚饭后服用

时间:2019.9.6

二诊:患者服药后未诉不适,大便稍干,双上肢瘀斑颜色变淡,局部呈暗褐色。患者碰伤后容易再次出现类似瘀斑。考虑到患者年老,气血阳气不足,不能顾护血脉,血液不能行走脉中,溢出脉外,目前治疗可健脾益气补益气血,处方如下:

       人参8g         麦冬15g     五味子10g      炙黄芪15g

       白术15g        茯苓15g     瓜蒌15g        熟地黄15g

       生地黄15g      丹皮9g      地骨皮10g      阿胶9g

9剂,日一剂,水冲,分两次,早晚饭后服用

时间:2019.9.7

三诊:患者双上肢瘀斑呈暗褐色,未见新发瘀斑。服药后未诉不适。患者目前病情稳定,无新发皮损,治疗上可继续原有治疗,仍以健脾益气为主,固摄气血,使血行通道顺畅,处方中可加用白芍养血活血,今日处方如下:

       人参8g         麦冬15g     五味子10g      炙黄芪15g

       白术15g        茯苓15g     瓜蒌15g        熟地黄15g

       生地黄15g      丹皮9g      地骨皮10g      阿胶9g

       白芍15g

9剂,日一剂,水冲,分两次,早晚饭后服用

按:老年性紫癜是发生于高龄者的慢性皮肤紫癜及小血肿, 是由于小血管中胶原纤维减少, 伴皮下脂肪和弹性纤维减少, 使血管在压力增大时脆性增加所致, 尤以60岁以上高龄多见, 女性患者较男性为多。紫癜主要发生发生于易受外伤的暴露部位, 如背、前额、小腿、上肢前臂伸面, 偶尔也发生于面部, 压脉带试验常可呈阳。该病属中医学“肌衄”“紫癜”范畴。老年人体质特征:“虚”及“因虚致实”。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年四十, 而阴气自半也, 起居衰矣。年五十, 体重, 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 阴痿, 气大衰, 九窍不利, 下虚上实, 涕泣俱出矣。”正气虚是老年人体质的共性, 气虚推动无力, 日久瘀血内阻, 导致各种出血症的发生。治当以扶正及活血化瘀为主,方中太子参、黄芪、白术、甘草甘温之品补脾益气以生血, 使气旺而血生, 固气而摄血;当归、熟地黄、阿胶、黄精补血以养心;生地黄、玄参、白芍、丹参滋阴养血凉血,山萸肉温阳补气。老年人正气虚损,气血生化无源,气血不能固摄血液,血液妄行,治疗中应注重补气,二诊及三诊中均加大了补气功效,如人参补元气,五味子、茯苓补脾胃、生气血,同时使用丹皮、地骨皮等养阴凉血制品,使血液收敛行于脉道。老年患者脏腑机能日衰, 不堪克伐,治疗当以和为贵,使用药物应该平和,避免使用攻下寒凉制品。


分享到:
地址:海南省三亚市凤凰路108号疗养院8楼陆江涛工作室          联系电话: 0898- 31525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