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蕴结(结节性红斑)案发表时间:2024-01-16 10:01 姓名:杨某 性别:女 年龄:29岁 初诊时间:2019.5.24 节气:小满 主诉:双下肢硬结伴疼痛7天 现病史:7天前患者吴明显诱因双下肢出现散在淡红色硬结,有少许压痛,未予重视,后硬结增多,花生豆大小,局部皮温升高。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来就诊。现症见:精神一般,饮食可,口干口苦,睡眠一般,小便黄,大便一般,舌质红,苔黄,脉滑数。专科查体:双下肢散在花生豆大小红色硬结,皮温高,边界清楚,压痛明显,无关节疼痛。 西医诊断:结节性红斑 中医诊断:瓜藤缠 证型:湿热蕴结证 治则:清热利湿,解毒止痛 方药:(1)内服药以甘露消毒汤加减 茵陈15g 石菖蒲10g 藿香10g 川木通10g 连翘10g 薄荷10g 射干10g 豆蔻10g 滑石30g 生地黄30g 北柴胡15g 茯苓10g 酒黄芩10g 莪术15g 9剂,日一剂,水冲,分两次,早晚饭后服用 (2)醋酸泼尼松片 10mg/次,每日三次,口服,连用9天
时间:2019.6.3 二诊:患者双下肢硬结消退明显,无压痛,关节无疼痛,上方继用9天后停用。嘱患者避风寒,勿感冒,注意休息。
按:结节性红斑在中医学称为“瓜藤缠”“三里发”“湿毒流注”,其皮损色红或紫红成片,伴炎性疼痛性结节,多发于下肢小腿伸侧,如瓜挽藤之状而得名,中青年女性好发,春秋多见,以自限性为临床特征。其病情易于复发,迁延难愈,给患者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现代医学认为,结节性红斑与链球菌感染、结核杆菌感染、风湿免疫因素及血管炎性病变等诸多方面有关,但发病机制尚未明确。陆教授认为该病多为患者感湿邪,湿属阴邪,性质重浊而趋下,湿滞经络,流注关节,易阻遏阳气,致气机不达,血脉不畅,日久成瘀,久而化热,湿热互结,湿性重浊趋下,故结节性红斑多发于双下肢,且湿性黏滞,具迁延缠绵等特性。因此治疗中应注重祛湿,考虑到湿邪阻碍血行,血流瘀滞,可适当配伍活血祛瘀之品。此患者治疗选取甘露消毒汤加减,方中滑石利水渗湿清热、茵陈清利湿热、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湿邪留滞,易阻碍气机,藿香、石菖蒲、白豆蔻行气化湿,柴胡行气,木通清热通林,导湿热下行,连翘、薄荷、生地清热解毒,散结消肿,茯苓健脾益气,顾护脾胃,莪术破血行气,气行血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