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经郁热(痤疮)案发表时间:2024-01-16 09:56 姓名: 何某 性别:女 年龄:21岁 初诊时间:2019.2.27 节气:大寒 主诉:面部反复丘疹脓头半年余 现病史:半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面部出现少许红色丘疹,部分上有白色脓头,伴少许疼痛不适,患者自行外用药物,症状缓解。每因饮食不当容易反复。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来就诊。现症见:精神一般,饮食可,睡眠一般,口干口苦口渴不适,平素心情不佳,易烦躁,月经正常,平时易生气,小便黄,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脉滑弦。专科查体:面部散在米粒大小红色丘疹,部分上有白色脓头,少许压痛,间有绿豆大小囊肿,口周、下颌部明显。 西医诊断:痤疮 中医诊断:粉刺 证型:肝经郁热 治则: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方药: 柴胡18g 黄芩15g 丹皮15g 赤芍15g 栀子15g 茵陈30g 酒大黄15g 姜黄30g 郁金30g 莪术30g 川芎30g 肉桂10g 三棱15g 桔梗15g 夏枯草15g 海藻30g 牡蛎30g 龙骨30g 6剂,日一剂,水冲,分两次,饭后服
时间:2019.3.4 二诊:患者用药后出现腹泻,一般是服药半小时后易出现,面部红色丘疹脓头有所减轻,原有丘疹变小,月经延期,时有心烦燥,舌质红,苔黄,脉数。患者用药后丘疹有所减少,治疗上使用清热解毒之法有效,患者出现腹泻,考虑与酒大黄有关,患者时有烦躁,体内热盛,肝失疏泄,情绪易激惹,治疗上除柴胡、夏枯草疏肝清热外,可加用清热养阴之品,养肝柔肝,今日处方如下: 柴胡18g 黄芩15g 菊花12g 薄荷10g 旱莲草15g 生地黄30g 生牡蛎30g 生龙骨30g 夏枯草15g 蒲公英30g 海藻30g 白茅根30g 车前草30g 肉桂6g 牛膝15g 6剂,日一剂,水冲,分两次,饭后服
按: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其发病主要与雄激素、皮脂分泌增加,毛囊皮脂腺开口处过多角化和痤疮丙酸杆菌感染有关,多发生在青少年面部及胸背部,中医病机多遵从肺胃湿热,熏蒸皮肤,复感风邪而发病,辨证多从肺胃人手,陆江涛教授认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女子以肝为先天,青春期痤疮中医病因是由于青春之体,天癸初至,体内肝经郁热,加之肺胃热盛或脾胃湿热,女性痤疮多见,故治疗痤疮,尤其是女性痤疮应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疏肝滋为大法。该患者初诊,面部丘疹脓疱明显,治疗上以清热解毒为主,方中黄芩、丹皮、栀子、茵陈、大黄等均可以清热解毒,三棱、莪术、夏枯草、海藻等软坚散结,促使囊肿消退。患者用药后出现腹泻,考虑清热凉血制品伤及脾胃,治疗上停用酒大黄,患者时有心烦,考虑肝经郁热,治疗上加用滋阴之品,如白茅根、菊花、旱莲草、生地黄等品。对于痤疮的治疗,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应保证充足睡眠.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尽量减少熬夜.避免情绪或压力造成失眠;饮食均衡,尽量少吃或不吃辛辣的带有强刺激性的食物,少食高脂肪高糖食物及含酒精类饮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