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理论概述

发表时间:2023-10-24 18:18

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理论概述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是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内经》中有关于“同病异治”的记载。《素问·五常政大论》载“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素问·病能论》载“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岐伯日:此同名异等者也。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异病同治”治则在《金匮要略》已被广泛运用。张仲景在治疗伤寒杂病时,细审病因,谨守病机,确定病位,把握证候,灵活辨证,遵循病异证同而治同的原则,将“异病同治”法巧妙运用。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点,以及病人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候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所谓异病同治,则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候,因而可以采用同一方法治疗。“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若病机相同,即可用同一种方法治疗。也就是说,异病可以同治主要是因为不同疾病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病位相同、病因同源、病机吻合时,便可采用相同的治法。中医学辨证地看待病和证的关系,既重视同一种病可以包括几种不同的证,又重视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一种证,因此在临床治疗时,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方法来处理。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作为中医最基本的治疗原则之一,在临床实践中,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陆老认为:世间疾病千变万化,人的体质也是千差万别,不同的疾病,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病人身上,有时可能出现相同或相似的症状。中医概括疾病证候的方法,可以使医生快速、准确地把握各种疾病的本质,使治疗走向正确的方向。中医“对症下药”不单对病名。既然中医是遵循辨证的结论来确定治疗方案,那么中药就不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疾病,而是针对某一特定的证候来组方的。比如说甘露消毒汤它可以治疗湿疹、脂溢性皮炎、荨麻疹、夏季皮炎等不同疾病,只要患者具有湿热内蕴的症候,均可以采用。同样这种方法也可以应用在外治法中,例如湿疹有急性、亚急性、慢性三个阶段,急性期除红斑丘疹外,皮损处可见糜烂渗出明显,亚急性期糜烂渗出少,慢性期肥厚性皮损居多,对于各期的用药中药内服是不同的,急性期清热利湿,亚急性期清热活血祛湿,慢性期活血化瘀润燥止痒,对于此病,外用药物均可以采用清热解毒药物外洗,如黄柏、苦参、白鲜皮等药物,由于湿疹患者经常伴瘙痒不适,清热解毒凉血药物均有凉血之痒功效,外用局部,既能止痒,又能抗过敏,抗变态反应,符合中医内病外治的思想。虽然有时与辩证不符合,但是症候类似,同样可以采用同样的外治法。

由于普通患者不了解中医的辨证和疾病的证候特点,所以患者经常会根据疾病病名去选择用药,影响了治疗效果;临床中一些医生常常根据固定思维,治疗疾病常常不去认真分析,选择同样药物,导致效果不佳,这些是需要我们要改正的地方。我们应该认真的研读中医书籍,把这些思维应用到临床实践中,这样才能更好的去了解中医,发扬中医。疾病治疗应抓住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灵活选取治法,不应拘泥于一方


分享到:
地址:海南省三亚市凤凰路108号疗养院8楼陆江涛工作室          联系电话: 0898- 31525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