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疮辨证论治与选择用药发表时间:2023-10-24 18:18 湿疮辨证论治与选择用药 湿疹,祖国医学称之为湿疮,是一种临床常见病。病因复杂,常由多种内外因索引起.并且与变态反应有关。本病在急性阶段以丘疱疹为主,在慢性阶段以表皮肥厚和苔藓样变为主,是一种瘙痒性皮肤病。中医文献根据其发病部位和性质而有不同的名称,发于耳部的称“旋耳疮”;发于乳头部称“乳头风”;发于脐部称 “脐疮”;发于阴囊部称“肾囊风”;发于肘膝弯曲部称“四弯风”等。 一、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因禀赋不耐风、湿、热阻于肌肤所致;或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动风之品;或嗜酒,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湿热内生,又外感风湿热邪,内外之邪两相搏结,浸淫肌肤发为本病;或因素体虚弱,脾为湿困,肌肤失养;或因湿热蕴久,耗伤阴血,化燥生风,致血虚风燥。肌肤甲错,发为本病。西医分为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慢性湿疹。症见疮面渗出、丘疹、水疱、潮红、瘙痒剧烈、苔藓样变,病情缠绵反复难愈。 二、辨证论治 (1)风热袭表型:皮损对称分布,淡红斑片,丘疹或丘疱疹,全身症状较轻,舌淡,苔薄黄,脉浮数。治法:疏风清热,祛风止痒,用消风散加减:羌活、防风、牛蒡子、全当归、金银花、连翘、胡麻仁、蝉蜕、苍术等。 (2)湿热内蕴型:皮损色鲜红,伴水疱、渗水,瘙痒剧烈,全身症见心烦口渴,急躁易怒,便干溲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治法:清热解毒、利湿止痒,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枯黄芩、炒栀子、生地黄、牡丹皮、车前草、地肤子等。湿热互结,邪难速祛,若皮损红斑较大,丘疱疹较多,有血性结痂,瘙痒剧烈者为热重,可加重清热解毒之品用量;若皮损水疱多,疱壁紧张光亮或糜烂面较大,渗液较多或滋水淋漓,瘙痒绵绵,此乃湿重,可以利湿为主,使湿去热清。 (3)血虚风燥型:皮损斑片褐红或褐色,干燥、肥厚、粗糙,较多鳞屑,甚至呈苔藓样变,自觉痛痒,反复发作,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治法:滋阴养血,祛风止痒。用养血润肤汤加减:全当归、夜交藤、鸡血藤、白芍、川芎、生地黄、白鲜皮、白蒺藜等。各分型之中,脾土所化之“湿”多占主要因素,治疗过程中可酌加健脾化湿、甘淡利湿之品,如苍术、茯苓、泽泻、生薏苡仁、鸡内金等,尤其是对小儿,忌用滋补厚腻或苦寒伤胃药物。 三、湿疹的外治用药 《医学源流》日:“外科治法,最重外治”。内服汤药之时,同时配合外用药,往往事半功倍。《理瀹骈文》中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尔。”中药外治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确定治疗原则,选择治疗部位、治疗方法和选方用药。急性、亚急性湿疹多用大黄、黄柏、荆芥、黄连、防风、苦参、苍术、白藓皮;慢性湿疹多用地肤子、蛇床子、苍耳子、五倍子、土茯苓、当归尾、川椒。痒甚者加蝉蜕、乌梢蛇、刺蒺藜、皂角刺、全虫;并感染者加连翘、银花、蛇舌草、地丁、蒲公英、马齿苋等。按照湿疹发的部位:头部、躯干、上肢湿疹治法以祛风止痒、清热燥湿为主,药物多选用荆芥、防风、浮萍、银花、蝉蜕、连翘、黄连、栀子、姜黄、羌活、菊花、蒺藜;下肢、肛周、阴囊湿疹治以清热利湿、养血润燥为主,药物多选用土牛膝、白藓皮、地肤子、土茯苓、蛇床子、丹参、生地、苦参、花椒、百部、龙胆草、苍术、大黄、黄柏、车前子等。总之,“外治必如内治者,先求其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