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清肺饮在皮肤科的应用发表时间:2023-10-24 18:17 枇杷清肺饮在皮肤科的应用 枇杷清肺饮首载清代名医祁广生所著《外科大成》卷三,吴谦等编纂《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又将此方收入治疗肺风粉刺之首方。此方由枇杷叶、桑白皮、黄连、黄柏、人参、甘草组成,具有疏风清肺之功效。主治肺风酒刺、面鼻生疮、色赤肿痛。此方在皮肤病方面使用颇多,临床疗效颇佳。 一、治疗痤疮 张某,女,20岁,因“面部丘疹脓疱伴少许疼痛3月”前来就诊。患者面部散在红色丘疹,部分丘疹上有白色脓头,压之有轻微疼痛,挤压白色脓头可有白色脂栓出现,平素口微苦,喜食辛辣,夜间睡眠可,月经正常,大小便一般,舌红苔黄,脉数。此乃肺经风热所致痤疮,治以疏风宣肺清热。选用枇杷清肺饮加减:枇杷叶l5g,桑白皮15g,蒲公英10g,夏枯草10g,黄芩10g,川黄连6g,金银花10g,连翘l0g,野菊花10g,丹参10g,赤芍10g,积雪草10g。7剂,日一剂,水冲,早晚饭后服用。并以异维A酸红霉素软膏外用,嘱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复诊。诉服上药及使用外洗药后.粉刺渐退,续服上方7剂,同时外用原药,15d后随访,皮疹消退,面部遗留红色痘印,嘱患者继续保持,避免熬夜,避免食辛辣制品,连续随访2次。未见复发。 心得:该患者素体血热偏盛是发病的内因,饮食不节、外邪侵袭是致病的条件,发病机制见肺胃积热,循经上蒸,上壅于胸面,蕴结于肌肤,因此治疗当以清肺泻胃、凉血散结为主。枇杷叶、桑白皮归肺经,清泻肺热兼化瘀,蒲公英、夏枯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金银花、连翘、黄连、黄芩、野菊花清热解毒,丹参、赤芍凉血清热、活血化瘀、消肿,积雪草清热解毒促进皮肤恢复。痤疮患者由于内分泌失调,常会出现便秘,口臭等胃热症状,女性经常出现月经紊乱等症状,可在远方基础上加减清热泻火药物,如大黄.番泻叶等.以泻热通便;月经不调者,可加香附、当归、益母草等以调经。 二、治疗脂溢性皮炎 王某,男,35 岁,主诉:面部鼻翼红斑油腻伴瘙痒6月。患者平素喜食辣椒,喜饮酒,作息不规律,熬夜。患者面部油腻,鼻翼两侧及眉间处红斑,其上偶遇少许油腻性分泌物,自行外用激素药膏,症状缓解,易反复。平时口干,舌红少津,苔黄,脉数。西医诊断:脂溢性皮炎。中医诊断:面油风,证属肺胃热盛。治宜清热解毒。方选枇杷清肺饮加味。处方:枇杷叶15 克,桑白皮15 克,黄连10 克,生地黄20 克,牡丹皮15 克,玄参15 克,赤芍20 克,金银花12 克,白茅根15 克,甘草6 克,栀子10g,薏苡仁30g,陈皮10g。水煎,日2 服。嘱患者避免饮酒,避免熬夜,饮食清淡,服药7剂后复诊:面部红斑有所减轻,无脱屑,局部少许瘙痒,舌红,苔薄黄,脉细数。继用上方,加用荆芥10g,防风10g凉血疏风止痒,再施药7 剂,红斑明显消退,继续口服7剂后停药。 心得:本病的发生多由禀赋不耐,过食辛辣制品,毒邪侵入皮肤,郁而化热,内邪外邪相搏而发病。 “诸热瞀瘈,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肺主皮毛,该病主要症状又为红、肿、热、痒(痛),其病位在心肺,病邪当为火热。治宜淸泄心肺,凉血解毒。方中枇杷叶,桑白皮,黄连、栀子清泄心肺之热为君;生地黄,牡丹皮,玄参,赤芍清热凉血为臣;金银花,甘寒质轻,善散肺经热邪,清心胃热毒,薏苡仁清利湿热,陈皮燥湿健脾,顾护胃气,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药性,为使药。诸药相合,具有清肺泄热,凉血解毒之功效。枇杷清肺饮出自《外科大成》,其药物组成为枇杷叶,桑白皮,黄连,黄柏、党参(原方为人参),甘草。本方以枇杷叶为君,清泄肺胃之热。桑白皮助枇杷叶清泄肺之热;黄连助枇杷叶清泄胃之热为臣药。黄柏清湿热,人参防伤胃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因此临床上由肺胃湿热而致的多种病症,均可以加减化裁应用。如头面部疖肿、痤疮、皮肤感染性疾病,蜂窝组织炎等初期可考虑加减运用此方。若因正气不足,痤疮、皮肤感染不发红,无出头者可考虑加大人参的剂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