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法在皮肤科的应用
中医外治法就是是指运用药物、手术、物理方法或一定的机械等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某部或病变部位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外治法是中医最早的治疗方法,人们从用树叶、草茎、泥灰等外用包扎伤口,再到后来发现了一些外用药物,外治法逐渐开始丰富起来。《黄帝内经》进行了初步的理论阐述,晋代出现了我国第一部外科学专著《刘娟子鬼遗方》,使外治法的研究和使用得到了发展,《伤寒论》、...
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理论概述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是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内经》中有关于“同病异治”的记载。《素问·五常政大论》载“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素问·病能论》载“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岐伯日:此同名异等者也。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
湿疮辨证论治与选择用药
湿疹,祖国医学称之为湿疮,是一种临床常见病。病因复杂,常由多种内外因索引起.并且与变态反应有关。本病在急性阶段以丘疱疹为主,在慢性阶段以表皮肥厚和苔藓样变为主,是一种瘙痒性皮肤病。中医文献根据其发病部位和性质而有不同的名称,发于耳部的称“旋耳疮”;发于乳头部称“乳头风”;发于脐部称 “脐疮”;发于阴囊部称“肾囊风”;发于肘膝弯曲部称“四弯风”等。
一、病因...
蛇串疮(带状疱疹)的辨证用药
蛇串疮是一种可见或簇水疮沿身体一侧呈带状分布,状如蛇行.故历代医家有“甑带疮”“蜘蛛疮”“蛇窠疮”。又因其常发于腰肋部位,故而有“缠腰火丹”之称,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带状疱疹。是由疱疹病毒组中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炎性皮肤病。本病除具有沿神经走行分布,单侧发病,很少超越前后正中线等特点外,大多数患者其疱疹分布多与肝、胆、脾经有关。关于本病的记载,最早...
瘙痒的病因病机
瘙痒,是一种能引起搔抓欲望的不愉快感觉,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祖国医学把瘙痒的原因归为风、湿、热、虫、虚、瘀。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风为春季的主气。风气淫胜,伤人致病,则为风邪。风虽为春季的主气,但终岁常在。因此风邪为病,四季常有,以春季为多见。风邪来去疾速,善动不居,变幻无常;其性轻扬开泄、动摇,且无孔不入。风邪侵人多从皮毛而入,引...
治疗疾病要根据人体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引以及季节、地理环境以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的原则,又称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时令气候、地理环境、体质强弱、年龄大小等。因而在治疗上须依据疾病与气候、地理、病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制定相适宜的治疗方法,才能取得预期的治疗效果,这是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治疗上的体现。
1、因人制宜
根据...
枇杷清肺饮在皮肤科的应用
枇杷清肺饮首载清代名医祁广生所著《外科大成》卷三,吴谦等编纂《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要诀》又将此方收入治疗肺风粉刺之首方。此方由枇杷叶、桑白皮、黄连、黄柏、人参、甘草组成,具有疏风清肺之功效。主治肺风酒刺、面鼻生疮、色赤肿痛。此方在皮肤病方面使用颇多,临床疗效颇佳。
一、治疗痤疮
张某,女,20岁,因“面部丘疹脓疱伴少许疼痛3月”前来就诊。患者...
皮肤病的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基本特点之一。所谓证,是指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个阶段的病理概括。辨证,就是运用中医的理论和方法。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辨清疾病的原因、病性、部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论治的过...
面部扁平疣治疗体会
扁平疣是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所引起,它的发生与消退与机体免疫功能有关。该病可通过直接接触传染引起,偶可通过污染物间接传染引起。由于发生于面部的面部的扁平疣影响美观,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
《灵枢•经脉篇》谓:“手少阳之别.名曰支正⋯•虚则生疣”。这是关于疣之病名的最早记载。发生于面部的疣称之为 “扁瘊”,西医称扁平疣,是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所引起,与机体免疫力下降有...
龙胆泻肝汤在皮肤科的应用
龙胆泻肝汤最早见于《兰室秘藏》,经世代医家临床研究、遴选,基本约定为清代《医方集解》的组方,由龙胆草、黄芩、栀子、木通、泽泻、生地黄、柴胡、车前子、当归、甘草组成,具有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胆经湿热之功。
一、治疗急性湿疹
刘某,男,35岁。以“双下肢红斑丘疹糜烂渗出伴瘙痒1月”为主诉就诊。患者1月前外出玩耍,局部被蚊虫叮咬后,出现红...